<pre id="vt935"></pre><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menuitem id="vt935"></menuitem></output></pre>

<p id="vt935"></p>
<p id="vt935"><output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output></p><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p id="vt935"></p>

<noframes id="vt935">

<p id="vt935"></p>
<p id="vt935"><delect id="vt935"><listing id="vt935"></listing></delect></p><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listing id="vt935"></listing></output></pre><p id="vt935"></p>
<pre id="vt935"><p id="vt935"></p></pre>

<output id="vt935"></output>

<p id="vt935"></p>
<output id="vt935"></output><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

<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

<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

<p id="vt935"></p>

<p id="vt935"></p>

<pre id="vt935"></pre>

<noframes id="vt935"><p id="vt935"><menuitem id="vt935"></menuitem></p><p id="vt935"></p>
<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
海東日報首頁

高山蓍草

2024-03-15 10:12:58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辛茜

十多年前,為自己起了筆名——蓍草。

有位青海詩人見了,頗為神秘地告訴我,“蓍草”是古人用來占卜用的,最早出現在《易經》。

果然,在《易經》中查到了原文:“蓍草為占卜之工具。”

又云:“蓍生地,于殷凋殞一千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乘天地數,五百歲形漸干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色,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于下。”

幾年后,一起長大的發小,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教授郭延平,小名喚作三平的,突然發現我在網上偶爾使用的這個名字,歡欣之極。連忙打來電話詢問,很奇怪我為什么會起這樣一個生僻的名字。多年來,她一直關注蓍草的物種形成和進化,對她情有獨鐘,而我更是大喜過望,總算有人與我分享蓍草的奧妙,并愿意為我耐心地解釋蓍草的可愛之處,以及蓍草與人類千絲萬縷的關系。

當然,對于我這樣一個僅限于野生植物愛好的人,科學家的研究顯然過于深奧,以至于使我望而生畏??杀M管如此,我還是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對蓍草進行了一番探究。我猜測,這種一知半解的了解,完全能夠提升我對野生植物的辨識能力,且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理性思考。

植物學中,“蓍”是菊科植物中的一個屬,包括100多個物種,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亞和北美大陸。蓍屬植物的葉形變化多端,有的像柳葉,邊緣有鋸齒;有的似羽毛,狀分裂。郭延平教授曾經帶著她的兩名學生柯錦秀和陳多對蓍草葉形變異的原因,從基因層面上做了初步探討,并共同撰寫發表的《植物葉緣形態的發育調控機理》中,介紹了植物葉發育的有趣過程、不同環境下植物葉形的大小形態,還梳理了迄今為止,人類對植物葉形多樣性形成和演化機制的認識。這其中,除了擬南芥、碎米薺、煙草、番茄、苜蓿、豌豆,“蓍草”也榮幸地為此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

有意思的是,在論及這個嚴肅的話題時,三位學者想到了早在18世紀,作為德國哲學家和詩人的歌德,在他偉大的詩行和學術性的文章中,早已涉及到的葉形可變異性的端倪,推測出葉形的本質在于不斷變化。令人驚訝的是,這短短數語,并非來自治學嚴謹的學術論文,而是來自一位才華橫溢的浪漫詩人,足以證明一切文化藝術、學科體系無不包含生命科學的真理。

2019年夏天,我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自然保護區,見到了一種植株灰綠、頂端聚滿數朵白色小花的野生植物。經過認真比對,確認正是我神往已久的蓍草。仔細端詳時,見她根莖直立,披有柔軟白毛,柳樹般的葉子質樸無華,出自花筒的芳香卻沁人心脾。相傳蓍草生長千年而莖數三百,是草本植物中壽命最長的草,中國古代最早以蓍草占卜,依據蓍草形狀、多少確定吉兇。希臘傳說中,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用蓍草給士兵止血,也讓自己幸免于難。還有人相信,把蓍草葉子放在眼瞼上,能讀懂心術,即使一向嚴謹的《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視蓍草為罕見植物,藥中上品。

之后,經我多次請教郭延平教授得知,生長在青海的蓍草多為齒葉蓍和高山蓍,而且很有可能生長在秦嶺延伸段相對濕潤的孟達保護區,或祁連山一帶。于是確定,我見到的這株蓍草應該是高山蓍草。

性格開朗的郭延平教授,長期致力于研究、教學,對所從事的科學事業十分執著。有一年去內蒙阿爾山考察,拍下了一張被菟絲子纏住的蓍草,非常喜歡,用動情的文字描述著這朵嬌弱而獨立的蓍草:“這一張是我最喜歡的,雖然長法兒有點偏離自然狀態,被一根菟絲子纏住了,從而面向天空的花序彎下了腰,植株也被菟絲子剝削得略顯細弱,但反而給她增添了幾分嬌柔的魅力,藝術氣息。”如今,當我寫下這篇文字,表達了對蓍草的偏愛,郭延平又慷慨地將照片贈予了我。

走出孟達自然保護區向西,海拔持續增高,環境不斷變化。為了生存,青海境內的野花,必須永遠保持生命基因中健康活躍的求生力量,在艱難中生長、變化、繁衍,表現或優雅、或雄壯、或從容、或強勁的風姿。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a级大片免费看_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_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播放_狠狠操狠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