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vt935"></pre><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menuitem id="vt935"></menuitem></output></pre>

<p id="vt935"></p>
<p id="vt935"><output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output></p><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p id="vt935"></p>

<noframes id="vt935">

<p id="vt935"></p>
<p id="vt935"><delect id="vt935"><listing id="vt935"></listing></delect></p><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listing id="vt935"></listing></output></pre><p id="vt935"></p>
<pre id="vt935"><p id="vt935"></p></pre>

<output id="vt935"></output>

<p id="vt935"></p>
<output id="vt935"></output><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

<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

<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

<p id="vt935"></p>

<p id="vt935"></p>

<pre id="vt935"></pre>

<noframes id="vt935"><p id="vt935"><menuitem id="vt935"></menuitem></p><p id="vt935"></p>
<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
海東日報首頁

古驛平安譜新篇

2024-02-20 10:04:57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王學超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是古代內地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南線上的必經之地,亦為“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據《平安縣志》記載,早在3500年至5000年前,先民已在湟水河沿岸生息繁衍。公元前60年,在原平安鎮附近設置安夷縣,歷經魏、晉兩朝,北魏時撤廢,今平安地區為西都縣轄區;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屬湟水縣轄;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至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為吐蕃占據;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為河湟吐蕃唃廝啰地方政權轄地;元屬西寧州,明屬西寧衛,元、明兩朝在今平安街道設平戎驛。

昔日的安夷,今日的平安,是祖國美麗富饒的一角,在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中,這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景色宜人的土地,邁入新時代的洪流中,越發顯得生機勃勃。

古驛平安位于青海東部,居湟水河中游,東鄰海東市樂都區,西與省會西寧毗鄰,南接化隆回族自治縣,北與互助土族自治縣隔湟水河相望。自撤縣設區以來,平安街道已成為平安區政治、經濟、信息、文化、交通的中心。

平安的“東大門”

當列車經過平安區站點時,站牌的“平安驛”三個大字特別醒目。

平安,自古就是兵家爭奪的焦點,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絲綢之路”南線的重鎮之一,也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之一,清時被稱為平安驛。今天,在平安上了年紀的人們都知道,平安驛還有個馬驛,是平安驛東口的第一站。

據《平安縣志》(1996版)記載,平戎城是現在平安境內四處城堡遺址之一,位于今天的平安街道。平戎城于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建成,設防守官。平戎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俗稱大營盤,大營盤就是馬驛所在的位置。馬驛的具體位置為:東起平(安)張(家寨)路,西至現在西村泉水巷,北到現在的驛州公園,南為現在平安東廣場附近。

如今,走進馬驛新村,只見一排排別墅式的二層小樓規整有序,青灰色的小樓,寬大明亮的玻璃窗,朱紅色的大門,既有現代氣息,更有田園之趣,是遠近聞名的古驛龍頭餐飲“柴火雞”發祥之地。

河湟文化體驗地

張家寨村地處湟水河北岸,清末至民國年間,曾一度成為甘青要道上的重鎮,取代了平戎驛的交通地位,是西寧至樂都的重要驛站。有民謠描述:“高廟子起程張家寨站,曹家堡灘里不要看,前沒有莊子后沒有店,小峽打個尖,晚上西寧城里站。”張家寨在清代屬西寧縣轄制,1930年8月8日,西寧縣析置互助縣,張家寨隸屬互助縣管轄,改張家寨為張家鎮。張家寨東西各有牌樓1座,上刻“張家鎮”三字,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李德淵先生所書。如今,這兩處地方還叫東城壑和西城門。

2017年,青海正平集團經過多方考察和實地調研,在張家寨村打造占地1000余畝的平安驛·河湟文化體驗地項目。歷經兩年,建成了集美食、民宿、建筑為一體的河湟文化體驗地,游人在這里可以品嘗到青海地道的特色小吃,如回民阿爸的手抓羊肉、牛(羊)雜碎、黃燜羊羔肉,回民阿娘的熬飯、釀皮、甜醅、酸奶、面片,以及漢民嬸子、嫂子的家常拉面、攪團、馓飯、狗澆尿、餛鍋饃饃、馓子、月餅、韭菜盒子、炸洋芋片、柴火雞等傳統美食。還可領略由夯土圍墻和木制大門組建的莊廓院子,欣賞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牡丹、壽桃、纏枝紋等工藝精湛、寓意美好的磚雕和木雕,感受古驛建筑之美。

平安驛·河湟文化體驗地內溪水潺潺,湖邊樹木蔥郁,花草競放,湖中心蘆葦蕩漾,夏、秋景色甚美。每年4月至6月,陸續有白鷺、野鴨等飛禽入湖,白鷺結伴在湖中覓食,燕子、喜鵲近水嬉戲,形成鳥、蘆葦、水天一色的高原美景。

青海第一部村史

沿109國道東行2公里,是平安街道最東端的東營村。東營村所處的湟水谷地,在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爭奪的要地,這些古代的軍事、經濟活動留下的烙印,就反映在東營村名的來歷上。

在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夏六月,將軍趙充國三上屯田議奏準,第二年漢王朝在今平安地區設安夷縣。軍隊以平安中營(今平安街道)為中心,在東營、西營、石家營、馬營(張家寨馬營莊)等地安營扎寨,定居從事農業生產。他們興修水利,開墾土地,所開土地叫營田。東營在平中營之東,故稱東營,東營名稱由此而來?,F在的東莊村、上莊村、大路村統稱東營。

歷史的風煙早已散去,時代的留痕正在塵封。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農耕文化的枝葉不斷凋零,曾經深植在黃土沃土中的根也在慢慢萎縮,但它的魂卻在牽引著有心人用筆將它變成不朽的化石。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在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危亡之際,青海騎兵師東征抗日,其中就有東營人王登杰以師部參謀的身份隨軍東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省長王昭下駐東營,與貧下中農同甘共苦,被百姓稱為“王青天”。

東營村雖在河湟地區名不見經傳,但先民們經歷了艱難創業的歷程,飽嘗了歷史的苦難和辛酸,在艱難的創業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磨煉了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東營村村民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蝶變,使東營村的文化人產生了盛世修志的強烈愿望。在退休老干部劉維良的倡導下,三村村委班子積極參與,成立了村史編委會。在劉維良、劉彥堯、李增元、王志恩等人的努力下,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編纂,于1999年底《東營村史》編纂完畢。全書共分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物六編25章,另有大事記、附錄等。

村史對東營三村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人口發展以及所從事的農、林、牧生產等作了客觀記敘。同時,還記敘了東營村的宗族源流、風俗習慣及文化生活中的教育、體育和衛生狀況等,還有當代政治生活中的基層黨組織,歷史上的政治活動等。村史突出了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對歷史上的鄉賢、文化教育界人物、能工巧匠等都作了記敘。

人以地生,地以人名。東營村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唐代文學家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就是對東營三村的最好詮釋。在《平安縣志》科舉篇中,榜上5人,東營獨占3人?!稏|營村史》的出版發行填補了我省沒有村史的空白。

如今,邁入新時代的東莊、大路、上莊三村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用黨建帶動河長制,以河長制促黨建,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改善等項目,全面修復水生態系統,鞏固脫貧成果,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隨著水系治理工作的推進,一幅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泉水潤澤西營村

從平安城區出發,沿109國道西行約1公里便是西營村。西營村地處平安街道西部,東至化隆路,南至楊家村,西至祁家川河,北至湟水河。

據平安街道西營村耄耋老人講,西營村曾是屯田駐兵之地,地名便是佐證之一,如:西營村東鄰的是東營、馬營,西鄰的是石家營。“營”即營盤,是古代駐兵的地方。駐兵營盤附近必有水源,以便供官兵飲用。西營村泉兒曾為營盤駐軍和安夷城堡的人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青海有天上星星一樣多的泉,西營村泉兒便是這眾多星星中的一顆。西營村泉兒雖是青海大地上的一眼無名泉,但也是積蓄了匯集的力量,注入奔騰的湟水河中,最終滋潤了沃野萬頃的河湟谷地。

青藏高原的冬季,滴水成冰,但西營泉口的那片白熱氣總是軟軟地在高原上空飄蕩,使人不由想起過去人們挑水的情景。每天早晨或傍晚,是西營村泉兒最熱鬧的時候,男人、媳婦、姑娘、士兵們挑著水桶,前往泉兒挑水。榆木扁擔在肩上顫悠悠地晃動,娃娃們跟在大人后面嬉戲打鬧,農夫、士兵們牽著牲口、戰馬在泉水流出的小溪兩邊飲水,系在馬脖子上的鈴鐺叮當作響,此時的西營村泉兒呈現出一幅軍民和諧相處的畫卷。

“晚上是鈴鐺響馬幫來,早晨是人馬吆喝車馬去”??梢韵胂?,當年龐大的騾馬隊、駱駝隊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平安驛,住進客棧,卸下貨物,爾后,伙計們牽著騾馬、駱駝到西營泉口飲水的場面是何等的壯觀。

可以想象,當年唐朝李世民為了溝通藏漢關系,促進文化交流,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干布,當和親的隊伍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平安驛,人困馬乏住進客棧歇腳。文成公主和隨從是否飲用過西營泉的泉水,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可以想象,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寧時,大軍經過平安驛西營泉口時,一定痛飲了一番,爾后,大軍開進了西寧城,這又是一個何等激動人心的場面。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如今的西營村已融入平安城區,早已分不清哪是城區,哪是農村了。昔日的農民住上了樓房,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未搬進樓房的農民,也蓋起了一幢幢別墅,將自來水引到了鍋臺灶前,挑水的艱辛留在了記憶的長河中……

每當遇到停水,西營泉又恢復了昔日的熱鬧,不同的是城里的居民和附近的村民不再用水桶去挑,隨著時代的進步,居民和村民家中也沒有挑水的扁擔和馱水的牲畜了,而是開著小汽車、三輪車去拉,大大小小的塑料水桶在泉口處排成一列長隊,蔚為壯觀,成為109國道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西營村泉兒雖然比不上冰嶺山的藥水泉,更比不上山東濟南趵突泉的名聲,但它在河湟歷史的長河中,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默默奉獻著。

喜看今日沈家村

從平安街道沿臨平公路向南行進五六公里,一座精雕細琢的高大牌樓上金黃色的“沈家村”三個大字格外醒目。

進入村內,白墻青瓦的新式農家庭院被一條條水泥鋪就的小路連起來,高高的太陽能路燈豎立在小路兩側,開闊的村文化廣場上云杉、圓柏、槐樹列著整齊的隊形,南北兩側是嶄新的健身器材,廣場兩側是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文化墻。站在高處放眼望去,不遠處隱約可見一排排白色的塑料大棚和一座座整齊排列的豬舍,幾家小院前還停放著小轎車。走在村里,只見孩子們歡呼雀躍,老人們怡然自樂,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安寧、文明、幸福、和諧的氣息。

十多年前,沈家村村民普遍居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子,陰暗潮濕,保暖性差,居住條件十分簡陋。僅有四五百農戶,人口不足兩千,只有幾百畝耕地的沈家村,以前是一個人多地少、居住分散的貧困村。過去,由于通往外界的道路狹窄,出行十分困難,往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們到縣城買東西或串親戚只能搭乘手扶拖拉機或者三馬子(三輪機動車),坐在“突突突”行駛的敞篷車廂,撲面而來的塵灰直入口鼻,令人呼吸困難不說,風吹得臉像針扎一樣,特別是在冬季,更是一路顛簸,一路受罪。

如今,交通網四通八達,延伸至鄉村的角角落落。曾經的鄉間小路,徹底告別了兩車無法交匯的“倒車路”,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闊的鄉村公路網。鄉村交通線路納入城鄉公交統一交通網,公交班次多了,票價也便宜,“一元”游平安已成現實,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的出行。此外,鄉村道路的全面提檔升級,打通了城鄉交通網,同時還美化、綠化了道路景觀,從“村村通”到“路路美”,鄉村交通網實現了質的飛躍。

過去,由于沒有自來水,村民生活用水只能靠人手提肩挑。沈家村人均耕地少,資源匱乏,沒有可支撐的產業,村民大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往往辛苦一年,有的人家還不夠吃,生活十分艱難。由于通信設施落后,信息閉塞,大多數人家只有十幾寸的黑白電視。

自精準扶貧以來,數字鄉村建設提速,為鄉村發展添“智”提“質”。沈家村網絡全覆蓋,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了解“天下事”,游遍“全世界”。2020年,平安區首個5G數字鄉村試點項目落戶沈家村,通過生態App,有效遏制了危害河道健康行為的發生,鞏固了河道治理成果,確保了河道安全。沈家村還運用智能硬件、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造了2座日光棚、4座移動式高效溫棚。高效溫棚能夠改變植物生長周期,根據市場要求調節蔬菜生長環境,促進四季果蔬優質高產,讓農民群眾常年有菜吃,經濟收益提速增效,實現全面小康。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的沈家村基本實現了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面貌一新、產業發展的目標。房子變新了,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晚上出門有路燈,垃圾堆、柴草堆不見了,村容村貌整潔有序,人居環境明顯優化;村民就業創業空間不斷擴大,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從大紅嶺到幸福嶺的蝶變

從平安城區出發,沿平臨公路南行約2公里朝東一拐上山,沿盤山路轉過三個彎,大紅嶺就展現在了眼前。據老人們講:“原先的大紅嶺十分荒涼,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期,荒涼的大紅嶺得以舊貌換新顏”。

2018年3月,我省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青海宏博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帶著在互助縣哈拉直溝鄉精心探索積累的治荒造林經驗及“綠、美、富”科研產業結晶——“青宏杏”,來到大紅嶺。經過6年多不懈努力,以“青宏杏”為主體的經濟林和以杉榆柳為輔的生態林基本成林。如今,大紅嶺荒山變青山、荒地變福地,春季杏花香飄,盛夏甜杏美味多汁,11.8萬余株青宏杏、杉榆柳遍布在107公頃的“杏福嶺”上,杏產業已成為引領農民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

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展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在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聯合淘寶直播、阿里公益共同發起的《鄉約》特別節目走進平安。經平安區委、區政府研究,于2023年7月23日,在大紅嶺生態旅游度假區舉辦了“熱土中國行”鄉村振興大型公益行暨第十七屆“鄉約平安”系列活動?;顒影ㄇ她R跳健身操、空竹龍、太極拳劍扇、太平鼓及其他表演,全方位展現了全區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三千坊及全民健身中心周邊展示富硒美食,開展特色美食促銷會、大型商貿企業促消費等商業促銷活動和富硒農產品展銷推介,通過富硒美食、特色農產品促進平安經濟發展。

如今,從中受益的平安農民群眾形象地把大紅嶺稱為“杏福嶺”和“幸福嶺”。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a级大片免费看_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_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播放_狠狠操狠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