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vt935"></pre><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menuitem id="vt935"></menuitem></output></pre>

<p id="vt935"></p>
<p id="vt935"><output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output></p><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p id="vt935"></p>

<noframes id="vt935">

<p id="vt935"></p>
<p id="vt935"><delect id="vt935"><listing id="vt935"></listing></delect></p><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listing id="vt935"></listing></output></pre><p id="vt935"></p>
<pre id="vt935"><p id="vt935"></p></pre>

<output id="vt935"></output>

<p id="vt935"></p>
<output id="vt935"></output><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

<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

<pre id="vt935"><p id="vt935"><delect id="vt935"></delect></p></pre>

<p id="vt935"></p>

<p id="vt935"></p>

<pre id="vt935"></pre>

<noframes id="vt935"><p id="vt935"><menuitem id="vt935"></menuitem></p><p id="vt935"></p>
<pre id="vt935"><output id="vt935"></output></pre>
海東日報首頁

白淵祥:“第一書記”的產業振興路

2024-02-29 08:55:33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陶成錄 攝影報道

在黃河岸邊,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興旺村”,曾經的它寂靜而貧困,蜿蜒崎嶇的山路阻礙了交通、阻隔了交流,外面的人很難走進來,里面的人也難以走出去。遠眺山路盡頭,村民在期盼,渴望有人帶著他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這里就是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民主村,村民也盼來了帶他們走出貧困的那個人——駐村“第一書記”白淵祥。

凝聚鄉村振興發展合力

“組織把駐村的重任交給我,我就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光和熱,一定讓群眾滿意、讓組織放心。”2021年7月,白淵祥被民和縣委組織部選派為中川鄉民主村“第一書記”。

作為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年輕黨員,白淵祥對農村始終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對農民有一種無比特殊的感情。駐村后,他很快就完成了從“組工干部”向“第一書記”的角色轉變。他以村為家,以抓好黨建、建強班子、壯大產業、為民服務為己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駐村工作。

鄉村振興,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村莊事務繁瑣冗雜,涉及方方面面,作為一名駐村干部,白淵祥常說:“無論多難的事情,只要和村民站在一起,就沒有做不成、辦不到的。”

走進民主村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醒目的紅色條幅上寫著“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這不僅是民主村和駐村工作隊的宣言,也是白淵祥的誓言。2021年7月,選派到中川鄉民主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今年期滿輪換,因為未盡的事業和心中的不舍,他選擇繼續留任駐村“第一書記”。

白淵祥到任后,以創建和實施“桃梨花谷·多彩民主”黨建品牌為抓手,以黨建促鄉村振興。兩年來,爭取到定點幫扶資金5萬元,修繕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塌陷地基,重新鋪設了地板,粉刷了內外墻、安裝了紗窗等,并按要求進行了規范化布置。期間,認真執行村級后備干部“223”計劃,高標準培養后備干部,發展4名35歲以下年輕黨員。

積極拓寬集體增收路徑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駐村是歷練,絕不是掛名。一定要把駐村工作做實,腳踏實地為村民做實事。”白淵祥告誡自己。

走進民主村金絲皇菊加工車間,一朵朵金燦燦的皇菊映入眼簾,美不勝收,淡雅的菊花清香溢滿車間,沁人心脾,村民正分揀、晾曬、烘干,各條生產線忙而有序,呈現出一派菊香人歡的豐收景象。

自駐村以來,白淵祥調查研究,靶向發力,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立足“兩山夾一谷”的地形地勢,布局“三區三帶”產業長遠規劃,以“桃梨花谷”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為基石,以金絲皇菊深加工產業為支點,厚植農業采摘、民俗文創、觀光旅游等產業發展土壤,撬動三產融合,并逐步設置產業黨小組,把黨的建設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全鏈條,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鋪平道路。

他多方奔走,求資金、找項目,推動規劃內容落實落地。在縣委縣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建成總投資413.3萬元的金絲皇菊飲料生產車間,發展深加工產業,挖掘更多經濟附加值,現已完成車間總體框架,后續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菊花產業在育苗、管護、烘干、包裝階段都需要大量勞動力,繁忙時一天需要20余人,民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都會優先聘用村里的脫貧戶、留守婦女等,讓老百姓順利實現家門口就業。2023年金絲皇菊創收12萬元,現在的民主村產業勢頭旺了,村民盼頭有了,民主村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這里上班時間靈活,很適合我們這樣的留守婦女,既可以賺錢又能夠照顧家里,每天有80塊的工錢,只要人勤快,一年下來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正在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務工的村民王海紅說。

“在家沒事干,來這兒擺擺菊花,聞著菊花的芳香味,和姐妹們說說笑笑,一天掙80塊錢,非常高興。”正在熟練擺放菊花的村民白秀花告訴記者。

“民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以來,就不斷為村里的困難戶、留守婦女提供就業崗位,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臉上也樂開了花。我們將引導更多的村民積極參與到金絲皇菊產業發展中來,借助基地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經濟、采摘經濟,讓百姓更富、鄉村更美。”白淵祥說。

菊花,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都是用來觀賞或飲茶的,可是在民主村村民的眼里,它是“搖錢樹”,是“致富花”。

多措并舉增進民生福祉

白淵祥常說:“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他時刻把群眾的事,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中。

農村基礎設施事關農村群眾宜居宜業,也是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他把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經常深入農戶家中調研了解群眾訴求,積極爭取資金資源支持,幫助村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增進民生福祉。群眾的需求在哪里,他的勁就使在哪里。

2023年秋天,造林項目施工方到村里對接工作。他們想趁著雨水充足期,種下萬株山杏,綠化“篩子眼”。

民主村村委會西邊的荒山,由于常年水土流失,導致山體多是“洞眼”,形似“篩子”,因此被群眾謔稱為“篩子眼”。“封”住“篩子眼”是白淵祥到任后對村民的承諾,兩年來,配合實施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綠化荒山荒坡147公頃,義務植樹1625株,造林2.7公頃。

他就是個“急性子”。當日事當日畢,是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秋季造林項目和灌溉渠道維修改造項目,從2023年3月份申報以來,一有時間,白淵祥就和工作隊員前往縣水利和林草部門對接,掌握進度。毫不夸張地說,這兩個業務部門的門檻,快被白淵祥“踩爛”了。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根脈”。兩年來,他同村“兩委”一道走訪摸底,動員非遺傳承人和能人巧匠“動起來”,為他們出“點子”,在留住“鄉愁”的同時,傳承好“絕活”。

來到民主村巴喬民俗博物館,從外面看,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農家四合院,打開門卻發現里面大有乾坤。記者看到,巴喬民俗博物館分為“匠心、民族風采、五味雜陳、五谷豐登、紅色記憶、不忘初心”六大部分,集中再現了河湟地區百姓生產生活風貌和民俗民族文化。據白淵祥介紹,這小小的一座四合院,陳列藏品竟達兩萬件。

“這些年,巴喬民俗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先后接待了無數名來自省內外的游客,為當地旅游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為喚醒廣大黨員干部紅色印記發揮了重要作用。”白淵祥說。

目前,沿黃公路、前峽公路已經修通,而民主村正處在永錄民俗博物館——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禹王峽——永錄民俗博物館的旅游環線上,依托這一優勢和已建成的巴喬博物館、正在打造興起的“桃梨花谷”等文旅資源優勢,民主村黨支部正在鄉村生態旅游上開辟新出路、尋找致富“新飯碗”。

“將來,巴喬民俗博物館作為守望土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環,勢必對我村積極融入沿黃旅游環線,創建‘桃梨花谷’多彩民族黨建品牌和推進文化振興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白淵祥表示。

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煥發新顏,寬闊平整的鄉間道路,燦爛綻放的幸福笑臉,一幅農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次第展開。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亚洲a级大片免费看_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_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播放_狠狠操狠狠干